MOTIONDR. 的核心是在於以現代科學化的方式分析顧客的姿勢和活動,判斷異常的動作功能,找出造成活動問題(和降低活動表現能力的不正常負擔來源,並且根據此分析結果提供一套完整且個人化的解決方案,預防傷害及疼痛的發生,維護良好活動功能和生活品質。

目前分類:足部健康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By Dr. Chun-Shun Pai

 

扁平足,或俗稱平板腳,一般是指站立或行走時,腳內側之腳弓弧度較低或消失。站立時,可以感覺到重量較集中在雙腳的內側部位,跟骨有往外傾斜的現象;腳趾可能有朝向外側的現象。走路時,雙腳呈現外八字,嚴重的扁平足走起路來會發出叭噠叭噠的聲音,像鴨子在走路,所以俗稱鴨母腳。

 

一般而言,扁平足又可分為兩類,一為結構性扁平足,另一為功能性扁平足。結構性扁平足是指腳本身內側腳弓部位骨頭排列異常,以至於在未承重的狀態下內側腳弓部位的拱形已不明顯或消失,承重時,整個腳底接觸地面,此一類型扁平足常見的原因為先天性遺傳。功能性扁平足又稱內旋足,在未承重時,內側腳弓的拱形呈現正常弧度,而承重時,因足部不正常的內旋,而產生拱形弧度的降低或塌陷的現象,因此一類型扁平足的發生原因常是因為先天性骨頭排列異常,如韌帶過於鬆弛,後足或前足內翻變形等。後天性的因素如腳內側肌肉無力、退化、關節炎、外傷等也常有可能造成功能性扁平足。

文章標籤

Motion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解答/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骨骼肌肉健診顧問 白淳升博士


扁平足可分為兩大類,結構性扁平足與功能性扁平足。

結構性扁平足是因結構異常導致無內側足弓或足弓不明顯,而功能性扁平足是在未承重時,有明顯的內側足弓,承重時因關節動作、肌肉力量不足或韌帶鬆弛等而使足弓下降。

扁平足大多是因為先天遺傳所造成,後天的因素,如外傷、運動影害、退化等,也可能導致內側足弓下降而看似扁平足,並不會因為長期穿著平底鞋而導致扁平足。

文章標籤

Motion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y Dr. Chun-Shun Pai

概要:足底筋膜是從五根趾頭到腳後跟部由結實的纖維形成的膜。這個膜的形成就是和腳弓部位的縱弧度有關。如果因負擔過度而形成的炎症我們稱之為足底筋膜炎。

原因:常見的原因是足底筋膜被過度使用,其它如足部步態有過度內旋動作、肥胖而體重過重的人容易引起足部筋膜過度負擔、足底脂肪墊退化緩衝吸震能力降低、關節炎、外傷、過度的跑步和跳躍等運動或是穿著高跟鞋使腳承受不當的壓力等皆有可能造成腳底筋膜發炎。

症狀:著地時,於腳跟底部內側有刺痛感,站著時很容易覺得腳底酸痛、疲勞而且有發熱現象,尤其是早晨起床著地的第一步或久坐站起之第一步,腳後跟和指尖會感覺到疼痛,而後疼痛感減緩,但行走距離一長,刺痛感又再度發生。它的特徵是在撥、彎動腳趾頭時會造成疼痛感的增加。做跑步和跳躍等運動就會造成越來越痛的症狀。

治療:若是單純使用過度所引發的疼痛,休息,筋膜拉張治療,消炎止痛藥,超音波和增高鞋跟通常可以改善。若有不正常內旋動作,則建議使用一特製的鞋墊,以減少筋膜不正常受力。

文章標籤

Motion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DR. 白淳升

 

概要:腳底骨刺是跟骨和足底筋膜連接的部分,長出骨頭增生物的疾病。

原因:由於足底筋膜長期承受不正常壓力而被拉長或退化、外傷,對附著在跟骨部分的足底筋膜造成很大的負擔而引起發炎,長期下來,會對跟骨附著處產生不正常的刺激,而產生增生物。跟骨的部位所長的骨刺,在行走時足底筋膜拉緊推進的動作將會產生疼痛,所以工作時需要長時間站立、或到處走的人,要特別注意。另外,從事長距離慢跑等運動的選手們,也要小心。還有,體重增加也會加重足底筋膜的負擔。

症狀:由骨頭長出來的增生物,本身不會使身體產生疼痛但若壓迫至神經或其他的組織而會使神經或其他的組織產生疼痛。腳底板的腳後跟部分會隱隱作痛。常見的特徵是,早上起床後,踏出第一步時會痛,長時間靜止不動、或坐著時,站起來要踏出第一步也會感到疼痛,慢慢多走幾步後疼痛會稍微減輕,但走久之後又會感覺到疼痛。骨刺常發生的置在足底筋膜附著於跟骨的地方,基本上骨刺本身不會產生疼痛,若有疼痛的現象,常是因附著在骨刺上的筋膜發炎所致。

文章標籤

Motion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生報/文/Dr. 白淳升

腳就像人體的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身體老化的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足部的變化會對我們產生極深遠的影響。嚴重的足部問題可能讓一個人失去活動的能力,甚至無法獨立生活。所以,認識常見的足部問題,並維護足部的正常功能,應是每一位年長者好好重視的課題。

在身體老化的過程中,最明顯的足部變化莫過於皮膚的改變。皮膚變乾燥、缺乏彈性,表皮溫度下降及可能產生過度角質化…等的現象,都是常見的足部皮膚退化。由於缺乏「水和作用」和「潤滑」,使皮膚變得乾燥,皮膚細胞的彈性分子因老化而漸失去彈力,使得皮膚變得較沒彈性;血液循環變差、腿部和足背的毛髮脫落、皮膚溫度下降,退化的皮膚更容易因不當的磨擦而產生角質化增厚,此皮膚增厚的現象較常見,於腳後跟和前腳掌底部,可能因走路踩到此區域,而感到不舒服。此外,趾甲會增厚,但易破碎,若穿著太小或太窄的鞋子,則容易增加趾甲斷裂的危險。

一般而言,年長者的腳會變寬,此乃因拇趾外翻變形或前腳掌橫腳弓塌陷所致。腳趾容易出現爪形趾或錘形趾等變形,導致無法穿著一般款式的鞋,肥胖或因血管問題所引起的水腫,會改變腳的外形,進而影響其所選擇鞋子的大小。感覺異常是另一個常見的問題,對壓力或溫度的敏感度下降,使年長者無法對高溫/低溫或壓力做出適當的反應,容易出現燙傷或壓迫傷害,關節活動度下降,肌肉力量減少,動作控制能力降低,都容易影響年長者的行動能力,並可能造成跌倒。此外,血管壁彈性減弱,血流阻力增加,都會進一步影響足部的循環。骨質密度的降低,也會讓足部的骨頭,承受壓力的能力下降,增加產生骨折的機率。


文章標籤

Motion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y Dr. Chun-Shun Pai

概要:

我們人類是以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變為能量來維持生命活動的,而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就稱為血糖,而要將血糖轉變為活動能量,必須仰賴一種賀爾蒙──胰島素。糖尿病起因於胰島素分泌不足,而這種現象一直持續的結果,就造成葡萄糖未能完全轉換成能量、而殘留在血液當中,使得血液中葡萄糖濃度過高〈高血糖〉,這就是糖尿病。如果高血糖的狀態持續很久,排泄時,尿中就會含有葡萄糖,也就是糖尿病這個名稱的由來。

以種類來說,糖尿病分為依賴胰島素型〈IDDM〉和非依賴胰島素型〈NIDDM〉兩種類型。依賴胰島素型的糖尿病患者,由於體內處於缺乏胰島素的狀態,所以每天都要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維繫生命,這類型的患者以小孩子和年輕人居多。相對的,非依賴胰島素類型的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初期,胰島素分泌仍然正常,但是卻無法發揮有效的作用,必須依靠運動及飲食療法,並服用加了降低血糖的藥來控制血糖分泌,這是40歲以上的人常見的糖尿病類型。

原因:

文章標籤

Motion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生報/文: Dr. 白淳升

我們的腳其實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我們身體老化的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足部的變化可能對我們產生極深遠的影響。嚴重的足部問題可能讓一個人失去活動的能力,而無法獨立生活。所以,認識常見的足部問題,並維護足部的正常功能,應是每一位年長者好好重視的課題。

在身體老化的過程中,最明顯的足部變化莫過於皮膚的改變。皮膚變乾燥,缺乏彈性,表皮溫度下降及可能產生過度角質化的現象,都是常見的足部皮膚退化。由於缺乏「水和作用」和「潤滑」,使皮膚變得乾燥,皮膚細胞的彈性分子因老化而漸失去彈力,使得皮膚變得較沒彈性;血液循環變差,使得腿部和足背的毛髮脫落,皮膚溫度下降,退化的皮膚更容易因不當的磨擦而產生角質化增厚,此皮膚增厚的現象較常見,於腳後跟和前腳掌底部,可能因走路踩到此區域,而感到不舒服。此外,趾甲會增厚,但易破碎,若穿著太小或太窄的鞋子,則容易增加趾甲斷裂的危險。

一般而言,年長者的腳會變寬,此乃因拇趾外翻變形或前腳掌橫腳弓塌陷所致。腳趾容易出現爪形趾或錘形趾等變形,導致無法穿著一般款式的鞋,肥胖或因血管問題所引起的水腫,會改變腳的外形,進而影響其所選擇鞋子的大小。感覺異常是另一個常見的問題,對壓力或溫度的敏感度下降,使年長者無法對高溫 / 低溫或壓力做出適當的反應,容易出現燙傷或壓迫傷害,關節活動度下降,肌肉力量減少,動作控制能力降低,都容易影響年長者的行動能力,並可能造成跌倒。此外,血管壁彈性減弱,血流阻力增加,都會進一步影響足部的循環。骨質密度的降低,也會讓足部的骨頭,承受壓力的能力下降,增加產生骨折的機率。


文章標籤

Motion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生報/文/ Dr.白淳升

糖尿病人常常疏於足部護理,而導致足部截肢的嚴重後果,醫師指出,糖尿病人是足部潰傷的高危險群,因血液循環差,感覺遲鈍,容易因外在因素影響而產生傷口,再加上組織抵抗力差,容易感染發炎,稍不注意就會使小傷口產生潰爛,不易痊癒,嚴重甚至會截肢,造成足部病變,可能是穿著太小太窄的鞋子,足部變形且已產生厚皮,容易讓趾甲斷裂,導致產生傷口。

根據醫師統計糖尿病人發生足部問題的比率大約是一成五,每年因為糖尿病住院的病患大約有五分之一,因為足部發生問題,而且非車禍外傷造成的截肢,有一半是糖尿病造成的,可見足部健康對於糖尿病人的重要,因此糖尿病人除了要小心控制血糖,更要小心足部保健!

醫師建議糖尿病人,每天要注意足部清潔,謹慎選雙好鞋,如鞋跟不宜超過1英吋,鞋背高度適中,鞋頭和最長的腳趾至少留有二分之一英吋距離,並在傍晚時買鞋,兩腳皆要試穿,穿新鞋勿超過二小時,醫師指出,現在市面上也出現健康取向的寬楦頭氣墊鞋,可讓腳趾伸展空間大,不受到壓迫,減輕走路時所受到的壓力,是糖尿病人的新選擇。以下醫師建議七大護腳方法:

○ 每日檢視足部,特別留意腳趾間和腳底有無紅腫、水泡、厚繭、雞眼現象,如果感覺異常,應儘速送醫。

文章標籤

Motion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哈佛麻省總醫院物理治療碩士

前林口長庚醫院足部輔具研究室負責人 白淳升

你可知道每個人一天共走幾步路嗎?根據美國足部醫學會所做的統計報告指出,一個人平均一天約行走8000-10000步,一生大約可行走十一萬五千英哩,遠超過繞行地球四周之距離。根據醫學文獻報告,走路時足部所承受之壓力約相當於身體重量,而跑步時所承受之壓力甚至可高達3-4倍之體重。從醫學觀點來看我們所踏出的每一步,其實都包含著相當大的壓力。

足部的結構相當複雜,但其表現在外卻又是那麼輕巧簡單。足部的結構包括了26塊骨頭、33個關節、107條韌帶、19條肌肉。這些組織必須彼此整合、協調與合作來完成你所踏出的每一步。足部就好比一座橋樑,連接地面與身體,它可提供身體在站立和行走時的基礎;提供足部適當之活動度,以適應不平的地面;提供似彈簧般吸震能力,以減緩過度之受力及疲乏的現象;形成槓桿作用以利向前推進。足部亦可反應出身體之健康情形,例如關節炎、糖尿病、神經或循環方面疾病,通常會先在足部出現症狀。不正常的足部動作或足部變形會破壞原來之結構平衡,因而影響正常的功能,其臨床症狀發現影響不僅於足部,亦可能發生在下半身,包括腰部、骨盆、髖關節、大腿、膝關節、小腿、和踝關節可能均會受其影響。

最近我有位病患,抱怨右膝疼痛二年,這段時間接受過許多的治療,但是症狀未見明顯改善。她是一位慢跑愛好者,膝部疼痛讓她必須停止慢跑,經檢查後,發現她有功能性扁平足,在行走時足部有明顯之不正常內旋動作,跑步時不正常之動作更加明顯,這些不正常動作會改變膝蓋的受力,加上她在慢跑時沒有穿著一雙適合之運動鞋,以減緩足部不正常之內旋動作,長期下來造成膝關節不當受力,因而產生發炎疼痛之現象。在給予一雙特殊治療用之鞋墊及一雙適合其足部種類之運動鞋,並且配合適當之物理治療,她的症狀已經獲得明顯改善。

文章標籤

Motion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y Dr. Chun-Shun Pai

重心不穩、雙腳常酸痛,都是「鴨母蹄」惹的禍!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雙腳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不同腳型有不同的活動表現方式,一般而言,腳可被簡單地分成三大類型:正常足、扁平足和高弓足。一雙適合個人腳的鞋子,可以協助腳和身體行使其正常的功能,讓人可以輕鬆地跨出每一步,在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之前,必須先知道自己的腳屬於那一種類型,因為不同類型的腳,在行走時會有不同的動作表現方式,這些動作表現方式會影響腳和身體的受力型態。

扁平足又俗稱「鴨母蹄」或「平板腳」,顧名思義是指腳像鴨子的蹄一般是平的,缺乏一般正常該有的內側腳弓。扁平足會有不正常的「內旋」動作,壓力中心往內側移動,容易有內側腳弓拱形弧度下降或腳弓塌陷的現象。站立時,可以感覺到重量較集中在雙腳的內側部位,跟骨有往外傾斜的現象;腳趾可能有朝向外側的現象,內側腳弓較不明顯或消失,走起路來,容易發出類似拍打地板的聲響,故又俗稱「鴨母蹄」。

高弓足會有不正常的「外旋」動作,壓力中心往外側移動,內側腳弓的拱形弧度可能會有增加的傾向。站立時,可以感覺到重量較集中在雙腳的外側,跟骨有向內傾斜的現象;腳趾朝向正前方或往內傾斜,內側腳弓較明顯,有時又稱「空凹足」,走起路來,容易發出類似撞擊地板的聲音。

Motion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醫藥保健/910122/文:白淳升

你知道自己一天總共走了幾步嗎?根據美國足部醫學會的研究報告指出:每個人平均一天大約行走8千步,一生大約行走11萬5千英里,相當於走遍全世界四圈!

此外,走路時足部所要承受的壓力約等於自己的體重,跑步時更達體重的3-4倍,因此,如何維護足部健康、邁向健康人生,是注重養生之道的現代人不可忽視的課題。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足部的結構。我們所踏出的每一步,主要是由一群複雜的足部結構彼此整合、協調而完成的,這些結構包括: 20塊骨頭、33個關節、107條韌帶和19條肌肉。這樣的構造讓足部擁有良好的活動能力,以順應地面的傾斜程度,進而作出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反應動作,來維持身體的平衡,並完成基本行走活動的功能。

我們的雙腳就好比汽車的避震器一樣,具有良好的緩衝、避震能力、能減緩身體在行走或活動時所承受的負擔,並將壓力及來自地面的回震力轉移、分散出去。同時,雙腳是身體構造中最底部的立體結構,不僅支撐了整個身體,更使身體在站立或移動時維持平衡穩定,以適應凹凸不平的地面,好讓我們得以輕鬆踏出每一步。

文章標籤

Motion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y Dr. Chun-Shun Pai

你知道自己一天總共走了幾步嗎?根據美國足部醫學會所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每個人平均一天大約行走8千步,一生大約行走11萬5千英哩,相當於繞行地球四圈,既然一生要走那麼多的路,就得趁早做好足部保健,瞭解腳的結構、選一雙適合自己的鞋,才能快樂過一生。

 

腳的結構精密複雜,足部壓力不容忽視

上天造物是非常奇妙的,人體就像一件偉大且精密的傑作,踏出一步,對你來說是多麼輕而易舉的事,一天走了8,000步都不自覺,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你所踏出的每一步,主要是由一群複雜的足部結構彼此整合協調而完成的,這些結構包括:20塊骨頭、33個關節、107條韌帶和19條肌肉。這樣的構造讓足部擁有良好的活動能力,它可以順應地面的傾斜程度,作出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反應動作,以維持整個身體的平衡,完成基本行走活動的功能。走路時,足部所承受的壓力約相當於身體重量,跑步時所承受之壓力可高達體重的3-4倍。

文章標籤

Motion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編輯部

 

現代父母愛兒入骨,但卻可能沒發現「隱性扁平足」正在威脅孩子的骨骼肌肉發育!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2005年針對1107~12歲的兒童,所進行的骨骼肌肉健診資料中發現,兒童常見的骨肌問題,第一名為扁平足(60%)、第二名為駝背(55%)、第三名為脊椎傾斜(53%)、第四名為內八(30%)、第五名則為O型腿(3%)。值得注意的是,在六成的扁平足兒童當中,其中有高達八成是屬於需經專業檢測才能得知的「隱性扁平足」。

 

足弓弧度會隱形 「隱性扁平足」不易察覺 ,未及早矯正可能導致姿勢異常!

 

文章標籤

Motion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