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Dr. Chun-Shun Pai

你知道自己一天總共走了幾步嗎?根據美國足部醫學會所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每個人平均一天大約行走8千步,一生大約行走11萬5千英哩,相當於繞行地球四圈,既然一生要走那麼多的路,就得趁早做好足部保健,瞭解腳的結構、選一雙適合自己的鞋,才能快樂過一生。

 

腳的結構精密複雜,足部壓力不容忽視

上天造物是非常奇妙的,人體就像一件偉大且精密的傑作,踏出一步,對你來說是多麼輕而易舉的事,一天走了8,000步都不自覺,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你所踏出的每一步,主要是由一群複雜的足部結構彼此整合協調而完成的,這些結構包括:20塊骨頭、33個關節、107條韌帶和19條肌肉。這樣的構造讓足部擁有良好的活動能力,它可以順應地面的傾斜程度,作出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反應動作,以維持整個身體的平衡,完成基本行走活動的功能。走路時,足部所承受的壓力約相當於身體重量,跑步時所承受之壓力可高達體重的3-4倍。

 

足部提供身體在站立及行走時的基礎

人類不管是站立或行走時都是靠雙腳接觸地面來完成動作,雙腳是人類身體構造最底面的結構,它們支撐幾乎整個身體,並在身體行使站立或移動時協助維持身體的平衡穩定,它有適當的活動範圍可以幫助適應不平的地面,它具有良好的緩衡避震的能力,以減緩身體行走活動時所承受的負荷。

 

每一塊足部骨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足部骨頭依其所在位置,可分為腳跟骨、中足骨和腳趾骨。腳跟骨包括有:跟骨和距骨(如圖示),跟骨是足部最大的骨頭,也是主要承重的骨頭,位於腳跟的最底面和最後面。距骨則是位於跟骨正上方,與跟骨相接形成距下關節,此為足部最重要的一個關節,其活動能力影響整個足部,甚至下肢的受力情況。中足骨群,位於腳跟骨的前方,共有10塊骨頭,包括舟狀骨、立方骨、三塊楔形骨、和五塊蹠骨。舟狀骨大約位置在於內側腳弓的拱形頂點,有些人的舟狀骨特別向內突出,非常明顯,用肉眼便可辨識。舟狀骨前方連接三塊楔形骨外側與立方骨相接,楔形骨和立方骨前方與五塊長形的蹠骨相接,骨頭與骨頭相接處形成關節,而關節有韌帶橫越,幫助穩定關節。腳趾骨部分包括14塊大小不一的趾骨,除了大腳趾只有2塊趾骨相接外,其餘4趾都有3塊趾骨前後相接。此部位的關節有較大的活動移度,所以我們腳趾可以有相當大範圍的動作。

 

幫助足部緩壓、平衡的跟骨、第一蹠骨、第五蹠骨

足部骨頭的結構排列呈現一個立體化的形態,此一立體化的排列方式,形成了三個拱形結構,依其位置,分別稱為內側腳弓,外側腳弓,和橫腳弓。因為,這樣的拱形排列,使得足部有三個主要的承重位置為跟骨,第一蹠骨頭和第五蹠骨頭。如此特殊的結構排列,使得足部在承重站立或行走時,得到力學上的平衡,並因有拱形的排列,而增加緩衝壓的能力。

 

雙腳為立體結構,牽一髮而動全身

腳是個立體的結構,其所表現出來的是一連串複雜的三度空間的動作,特殊的腳弓結構和軟組織排列以及三度空間的向內旋轉動作,都是用來緩衝所須承受的壓力,就好比汽車的避震器般的作用,將力量轉移分散出去,讓我們得以踏出輕鬆的每一步。它具有槓桿作用的能力,幫助我們往前行走推進。行走後期,後腳跟抬起,準備往前推進時,足部做出向外旋轉的動作,此動作使得骨頭間緊密相接,形成一個穩定的結構,配合往前的慣性衝力和腿部肌肉的收縮,完成一個省力且有效率的推進,因為足部具有上述特殊的功能,使得我們能輕鬆地完成多功能性的日常活動,如:登山、打球、跳舞等,當有任何因素,影響足部的正常功能,常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身體其它部位的正常運作。

 

謹慎選鞋才能保健雙腳

正因為對此複雜的結構有所認識,我們才會重視踏出的每一小步,選擇一雙適合自己、合腳的鞋,好好照顧我們的腳,讓它健康地走下去。因此,如何能夠維護足部功能的正常運作,實在是值得我們加以重視的課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足部 行走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tionDr. 的頭像
    MotionDr.

    MotionDr.

    Motion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